4月19日互聯網新聞(4月19日時事新聞)

副標題
2023-02-17 08:06:01 作者:網絡來源:網絡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4月19日互聯網新聞,從國內疫情爆發到全球疫情震動,“新冠肺炎”給世界蒙上了一層陰影, 停課、復課牽動著網民們的心,部分教育類網絡輿情與疫情緊密相關,也有一些突發事件。

從輿情分析中可知,對于全國學生在家上網課、因疫情推遲高考這一類輿情事件, 輿論觀點都比較鮮明集中,前者大多是網民對網課新奇體驗的 調侃,后者則是對高考學子的 祝福較多。而對于破壞教育公平的頂替上學、小學生研究基因、仝卓高考舞弊、浙大給予強奸犯留校察看處分等一系列事件,輿論則明顯呈現出負面態勢,對于政府和相關機構的質疑, 對于破壞公平者的譴責以及對于涉事主體的詰問構成了主要的輿論熱點。對2020年頻發的學生自殺或情緒沖動犯罪事件,輿論一方面惋惜年輕生命的逝去,另一方面也擔憂師生心理健康。

本文約8600字,預計全文閱讀時間為10min,您可以根據目錄選擇感興趣的輿情事件進行閱讀。

網課頻翻車,公平引議論

2020年教育輿情事件盤點目錄

教育主體/形式相關輿情事件:

1、因疫情全國學生上網課

2、因疫情推遲高考

3、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

4、湖南留守女生考生北大選考古

教育公平與高校輿情:

4月19日互聯網新聞(4月19日時事新聞)

1、陳春秀、茍晶被頂替上學事件——山東200多人冒名頂替取得學歷

2、仝卓自曝高考舞弊——應屆生身份造假

3、浙江大學給予一犯強奸罪學生留校察看處分

4、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導師王攀再獲研究生招生資格

5、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自殺案

6、2020年多起研究生自殺事件

其他教育輿情事件:

1、家長退出家長群“一聲吼”

2、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取消本科

3、2020年多起研究生自殺事件

展開全文

附錄:教育部出臺多項新規

一、教育主體/形式相關

1、因疫情全國學生上網課

2020年1月29日,教育部發文要求,各級各地教育部門按照統一部署,開展“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工作,在疫情期間,組織廣大學生開啟線上學習。2月10日,全國各地陸續開學,學生和老師們也開啟了網課生涯。但是直播網課并不簡單,斷網掉線、卡出電音、進不去直播間、聽不見老師說話、上課期間忘記閉麥等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意外頻頻出現,引發大眾對網課的熱烈討論。

指數 76.6

整體來看,事件所引發的輿論浪潮較高,討論的話題集中在老師、學生、直播、學習、在線、教育、孩子、網課等方面,其中的話題包括老師和學生首次上網課的窘狀、教師因上課發言不當被爆個人隱私等,體現了公眾對于教育的關注,以及對于教育主體——老師、學生的關心、還有部分話題,如偏遠地區學生因網絡信號原因無法在家上網課而要去山上、學生吐槽網課效果不佳、網課軟件頻頻崩潰、學生死亡后因網課代刷仍不斷提交作業等,表明了該輿論的發散性較強,除了網課本身外,還有與網課相關的事件,也會引發社會關注的特點。

知微事見對該事件的統計主要截取網課前期的熱點博文,考察部分轉評贊數量較多的博文,可以發現博文內容主要集中在“網課翻車”、“如何若無其事上課”、“老師被迫成為十八線主播”、“不是4月19日互聯網新聞我不想上課,是網絡不允許”等方面,可以發現大多數公眾對于網課的態度是比較娛樂化的,通過調侃來適應上網課。

輿情總結

該事件的輿情發酵 周期較長,從宣布“上網課”到“網課進行中”,再到“網課結束”及“網課后遺癥”,不斷因為各類新事件的發生而產生新的輿情。但就前期輿情來說,公眾的事件焦點仍然放在 “網課”本身,做出了一系列表情包用以調侃上網課的各種情況。

相關熱搜

2、因疫情推遲高考

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宣布:2020年高考時間推遲一個月,將在2020年7月7日-8日舉行。這是17年來,我國首次調整高考時間。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疫情防控風險相對更小。今年高考,重在堅持“健康第一”,保障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同時堅持“公平第一”,因為考慮到城鄉網絡學習條件等差異,部分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復習備考受到的影響更大。

事件影響力

指數 83.4

圖源:知微事見

圖源:知微事見

該事件影響力指數超過97%的社會事件,根據知微事見統計數據,教育部通知發出當天11時,輿論達到高峰,峰值傳播速度2915條/小時,可見公眾對于高考十分敏感,同時,公眾討論的高頻詞集中在高考、延期、疫情、考試、時間、考生等,可見輿論集中在高考延期事件本身,沒有發生話題遷移。

考察媒體報道時的觀點,可以發現絕大多數媒體集中在“考生如何應對”、“高考延期”、“考試時間安排”等話題中。由于政府相關部門的積極引導,使得輿論導向整體呈正面態勢,安定高考生心中的不安情緒。

輿情總結

通過該事件引起了網民對于推遲后的 高考如何實施、高考學子的安全如何保障、高考復習時間的公平性如何保證等方面問題的考量。但縱觀整體輿論場,大多數人對此持支持態度,認為這是給高考學生回歸正常復習軌道的一次機會,是對其他偏遠貧困地區學子的考慮。

“因疫情全國學生上網課”、“因疫情推遲高考”輿情的特點顯示, 公眾對于影響重大、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教育輿情十分關注,網民討論的議題具有發散性集中在事件本身,討論核心集中在 “教育效果”、“教育實施教育公平”、“教育主體”上,但具體內容包括與之相關的各類事件、事件產生原因等。總的來說,輿論情緒大多為 中性和正面情緒,通過媒體積極引導和教育部的相關解釋,可以起到較好的安撫作用。

相關熱搜

3、小學生研究基因獲獎

2020年7月12日,云南省昆明市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指出,該科研難度相當于博士研究生水平,對此,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回應稱,該學生系所內研究員之子。7月15日,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撤消該項目第34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而涉事小學生父親也發聲明致歉。

事件影響力

指數 74.9

圖源:知微事見

圖源:知微事見

該事件影響力指數高于91%的事件,根據知微事見統計數據,該事件持續發酵時間為4天,公眾討論的主要內容集中在研究、青少年、科技、大賽、小學生、創新等方面,在該話題下,輿論點向兩個方向發散,一是對當前學術造假、研究造假的斥責,二是對以父母的能力為資本的“教育拼家長”事件的不滿。

在此事件中的意見領袖觀點,也主要集中在網友熱議的兩個內容上,對國內的教育和學術不端行為提出意見,并以此為核心,深挖出了其他類似事件,對此類問題做了一次全面的討論。

輿情總結

該事件與前面的事件有所不同,屬于 突發事件,對組織競賽的相關機構、該小學生父母所在單位都有一定的沖擊性。在事件引發網友熱議后,中科院很快給出回應,表示該小學生為其昆明動物所研究員之子,但并未正面回應是否與研究成果有所勾連, 輿情回應不到位,引發網民進一步討論,直指“父親為孩子鋪路”“《我的研究員父親》”。后續組委會發布通知成立調查組,調查結果認為該學生沒有能力獨立撰寫相關研究報告,撤銷該學生所獲獎項,并請公眾監督。但輿情仍未停止,而是因武漢小學生研究抗癌獲獎再到高潮,多起事件并發,引起公眾對小學生“超 前教育”的質疑。

相關熱搜

4、湖南留守女生考取北大選考古

2020年7月30日,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鐘芳蓉考出文科676分的成績,被校長帶著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報喜,受到千萬網友祝福。據悉,鐘芳蓉說,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以及未來規劃的考慮,她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以后會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8月3日,北大回應留守女生選考古專業發文:歡迎鐘同學報考。

事件影響力

指數 70.1

圖源:知微事見

討論高頻詞 圖源:知微事見

該事件的影響力指數較之前的事件略有下降,但特點鮮明,公眾的討論主要集中在考古、專業、北大、留守等詞匯中,并分割出兩派主要觀點,一是認為該女生有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的權利,應當給予支持;二是認為留守家庭的經濟狀況不足以支撐該女生選擇一個如此冷門的專業,希望該女生能夠為家庭和未來更多考慮。

在該事件中,媒體的態度比較鮮明,大多數媒體發文支持該女生的選擇,認為“錢途”不應當與“前途”相提并論,愛好與信仰是支撐學習的主要動力。同時,有部分自媒體發文稱,城市、學校、專業作為選擇大學的主要考慮項,該女生考取北大,已經擁有了地理位置優越的北京、高校中具有競爭力的北京大學,專業的前途其實對其發展前途的影響已經不算重要了,找對愛好更重要。

輿情總結

在引發網友熱議和質疑后,8月3日,北大回應該事件主人公:“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樊錦詩先生也鼓勵她“不忘初心”。隨后各類考古大V也紛紛回應,回應內容集中在“走自己的路,學自己的熱愛”。其中,新華社評論“心有所愛的青年,定能在不同領域走上成才之路”;北京青年報評論“別用世俗眼光看待‘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光明日報》發文“‘錢景’如何,不該成為選擇專業的唯一標準”。 各類媒體與相關意見領袖引導輿論向正面轉移。

相關熱搜

二、教育公平與高校輿情

1、陳春秀、茍晶被頂替上學事件

——山東200多人冒名頂替取得學歷

2020年6月,山東冠縣農家女陳秋媛發現自己的學籍被冒名頂替。6月3日山東理工大學公示稱,該陳秋媛系冒名頂替入學。17日,頂替者稱是全是其舅媽辦理,舅媽已去世。6月24日,山東茍晶發布自己被冒名頂替上學相關訊息,再度引發熱議,后經查實,山東共有242起高考冒名頂替事件,輿論嘩然。

事件影響力

指數 81.2

圖源:知微事見

圖源:知微事見

討論高頻詞 圖源:知微事見

該事件的影響力指數較高,據知微事見統計數據,這則事件輿論發酵期較長,共經歷了39天才算落下帷幕,其中多次有個人自爆被頂替上學,從陳春秀等人開始,最終引發了山東有關部門的重視,展開了肅查工作,查處冒名頂替上學事件兩百多起。

總的來說,輿論風向一邊倒,許多網民表示質疑高考的公平性是否還能延續,同時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調查,部分網民自爆,除高考成績被頂替事件,還有公職、工作被頂替的情況存在。

輿情總結

在陳春秀、茍晶事件連續被曝光后,輿論壓力傳達到山東乃至全國的教育主管部門,山東著手開展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并公布了調查結果,有242人被冒名頂替學歷。在整個調查過程中, 輿情呈波動性發酵,當有相關類似事件爆出時,又迅速高漲,體現出 互聯網的記憶關聯特點。在山東教育部門發聲后,此時網民質疑相關部門辦事是否嚴謹的輿情又出現,并且迅速與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等話題聯系。但引發的關注相較之前已有下滑,10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草案提出, 冒名頂替他人上學擬入刑,即輿論推動了相關立法司法的完善。這類及時的回應對輿情的引導也有重要作用。

相關熱搜

2、仝卓自曝高考舞弊

——應屆生身份造假

2020年5月22日,仝卓在其生日直播中自曝為了一所心儀的大學“考不上就再來一年”,復讀一年后,他用“某些手段”把往屆生身份改成應屆生身份再次去考了這個只招應屆生的大學。后續經山西省教育廳查實仝卓應屆生身份系偽造,取消了仝卓高考各科成績。

事件影響力

指數 73.5

圖源:知微事見

圖源:知微事見

討論高頻詞 圖源:知微事見

仝卓作為公眾人物,在直播中自爆高考改身份事件,引發了較大的議論,截止5月29日15時止,#仝卓 往屆生改應屆生#話題的閱讀量高達4億,#仝卓 快樂大本營#、#仝卓#等相關話題,均破億。與此同時,沉寂已久的翟天臨博士期間學術造假等關聯話題,也再次登上熱搜。

網友稱其將成為第二個翟天臨,為公平的高考環境貢獻出一份力,有網友還找出了相關法律法規文件并勾劃重點,指出仝卓這種行為屬于“通過偽造證件、證明檔案及其他資料獲得考試資格”,是高考舞弊行為,是違法的,后果非常嚴重。

5月28日晚,人民網網絡評論部官方微博@人民網評點名批評仝卓高考偽造身份事件,指出:“先有翟天臨不知知網,后有仝卓往屆變應屆。不是網友抓著藝人不放,而是他們自己惹了眾怒在前。教育公平事關中國未來,容不得一絲舞弊造假。”

輿情總結

上述兩起事件都是 妨礙教育公平的典型,在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在招考環節涉事或相關部門人員行為失當甚至違法的問題。一旦出現相關事件,很快就會引發公眾的議論,網民關注的是考試公平進而引申到社會公平。 這類事件的輿情發展顯現出一邊倒,擴散快,發酵時間長的特點。

回顧該事件的發展過程,首先是 公民的輿論監督對事件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在仝卓自曝后,消息傳播快而廣,廣大網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后,在 媒體同步發聲和持續的跟蹤報道下,監管部門表示將立即展開調查,專業媒介和監管機構是輿論監督的第二環,上述兩環共同推動了事件調查以及輿論的持續發酵。

相關熱搜

3、浙江大學給予一犯強奸罪學生

留校察看處分

4月19日互聯網新聞(4月19日時事新聞)

2020年7月20日,浙江大學學生努爾特巴特爾因犯強奸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而且緩刑一年六個月。而浙江大學給予此學生留校察看的處分,引起網上熱議。后續經輿論發酵,最終浙江大學給予努爾特巴特爾開除學籍處分。

事件影響力

指數 74.2

圖源:知微事見

根據知微事見統計數據,該事件發酵時間達六天,輿論峰值相關博文數量達到916條/小時,在輿論期間,浙江大學曾發布判斷依據,表明對該學生的處罰是出于對貧困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的寬容,而網友顯然不買賬,主要媒體也評價浙江大學“寬嚴失據”,這不是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寬容,反而進一步挑起了民族爭端,對少數民族的尊重應當是同樣的依法依規處罰,而不是法理之外的偏袒。

輿論段子:

“媽,我犯強奸罪了。”

“嚇死我了,還以為你作弊被學校開除了呢。”  

這是微博上廣為流傳的一個段子,起源于兩所大學的“依規處罰”——浙江大學在讀學生努某某因犯強奸罪被法院判刑,被給予留校察看處分;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在讀學生楊某、黃某因考試作弊,被開除學籍。

輿情總結

在此次事件中,輿情發展 較為波折,中間有校方回應和其他事件摻雜其中,導致輿情高潮迭起。首先是事件伊始,網友憤慨,認為浙大對于犯強奸犯學生過于寬容;隨后在哈工大因作弊開除學生后,兩相對比,助推事件熱度攀升;而在浙大正面回應“召開緊急會議”后,網友并不買賬,反而挖出了當事人在校期間的各種惡劣行徑,使得負面輿情進一步升級,而在最后開除當事人學籍處分后,浙大的輿論形象也已經一落千丈,難以挽回。縱觀浙大的輿情應對,可以發現存在幾個問題, 一是回應不及時,在輿情發酵后才給出不痛不癢的應對; 二是回應內容也沒有戳到痛點,難以形成輿情閉環,不能消除公眾的疑問;三是 沒有做到以教育本心為基礎處理事件,致使學校公信力受到質疑。

相關熱搜

4、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導師王攀

再獲研究生招生資格

2020年11月25日,據媒體報道,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陶崇園墜亡兩年后,其導師王攀獲公示恢復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此事一經報道,即在網上引起熱議。11月26日,武漢理工大學部分學生制作了一個公開的網頁,呼吁社會公眾、校內學生和教職工通過實名簽署聯名信的形式,抵制王攀恢復研究生招生資格。后經輿論發酵,武漢理工大學撤銷了王攀的研究生導師資格。

事件影響力

指數 63.6

圖源:知微事見

討論高頻詞 圖源:知微事見

該事件的指數整體來看不算太高,但是該事件發生之前,教育部曾發文要求,研究生導師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這與“王攀存在與學生認義子關系等與科研無關的行為,以及指導學生升學就業過程中方式方法欠妥等情況”形成對比,一時引發較多議論。根據人群畫像,可以發現年齡在20-25之間的學生群體對此事的相關發聲較多。其觀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校方的審核制度有所質疑,二是重提陶崇園自殺事件,與當下研究生導師的師德師風相結合進行批判。

輿情總結

該事件中,輿論主體為 武漢理工大學及其教師王攀,在武漢理工大學學生抗議后,學校并未直接給出回應,而當事件在網絡上引發討論后,學校才給出正面回復,表示王攀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不予通過,可見學校的 反應遲緩、對學生意見的輕視是造成輿論鋪開的一個原因,同時,在事件前,教育部剛剛發文表示 “研究生導師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學校卻忽略了導師素質,因而遭到輿論攻擊,而事件后,也有網民表示,教師人格素質不能輕視,高校招生資格公示應保證及時公開透明。

三、其他教育類輿情事件

1、家長退出家長群“一聲吼”

2020年11月,江蘇一家長做出了大部分家長所不敢做的一件事,面對“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么了”!并錄制視頻上傳網絡,可以說,這一聲吼喊出了許多家長的心聲。

很快該事件引發熱議,許多家長表示現在家長群成了“壓力群”,老師在群里催著交作業,改作業,安排各種任務,稍微遲點完成還要被“點名批評”。一時家長與老師之間的矛盾成為了輿論熱點,后續各地出臺政策,指明老師不得要求家長做批改作業等工作。

2、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取消本科

2020年5月14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宣布:從2020年起,將取消本科招生;決定大幅度擴大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規模,今后學院的人才培養主要在研究生層次進行。

3、2020年多起研究生自殺或情緒失控事件

事件概況(不完全統計):

2020年5月9日,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研三學生黃某某自殺。

2020年6月6日,中北大學本科生因考試作弊被發現自殺。

2020年6月10日,成都理工大學信科院畢業典禮,一女生持刀砍傷兩人。

2020年7月1日,中山大學大四畢業生跳樓自殺。

2020年9月初,上海交通大學自動化學院研究生在宿舍上吊自殺。

2020年9月17日,北京交通大學土建學院大二學生跳樓自殺。

2020年9月19日,南京大學博士生自殺。

2020年10月5日,鄭州大學本科生自殺。

2020年10月13日,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在實驗室上吊自殺。

2020年10月,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生、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四川大學研究生等多所學校出現學生自殺事件。

2020年11月,湖南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武漢工程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三峽大學等高校出現學生自殺事件。

2020年12月,黑龍江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出現學生自殺事件。

2020年12月28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一男生向三名女生潑硫酸。

各類學生自殺事件層出不窮,每一次年輕生命的逝去都會引發社會輿論,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成為當下熱議的問題,師生關系、畢業壓力、學業壓力、工作壓力、社會壓力等各類問題向學生襲來。本文列出相關事件,只希望能夠警醒世人,2020年已經用切身之痛向我們闡明了生命的可貴,無論是什么樣的處境,都不要以結束生命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終結痛苦,因為痛苦會過去,但生命僅此一次。同時,也呼吁社會、高校、老師、朋友、家人都能夠更多的關注身邊人的精神和身體健康。

附錄:教育部出臺多項新規

1、教育部嚴查高校畢業數據造假

2020年6月17日以來,教育部啟動開展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核查工作,印發《關于嚴格核查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地各高校嚴格落實“四不準”規定,即: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優秀畢業生證書發放與畢業生簽約掛鉤,不準以戶檔托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簽訂虛假就業協議,不準將畢業生頂崗實習、見習證明材料作為就業證明材料。

2、教育部發文:加快人工智能研究生培養

2020年2月24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文,指出要依托“雙一流”建設,深化人工智能內涵,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并重的培養體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水平,為我國搶占世界科技前沿,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

3、教育部發文:不得把sci論文指標

作為職稱評聘依據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意見》指出,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需要規范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凈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4、教育部:研究生導師不得

侮辱研究生人格

2020年11月12日,教育部發布消息,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規范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教育部部研究制定了《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準則要求構建和諧師生關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人文關懷,關注研究生學業、就業壓力和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機制。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與研究生發生不正當關系。

5、教育部禁止中小學教師7類不當教育行為

教育部制定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明確禁止了七類不當教育行為:一是身體傷害,以擊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二是超限度懲罰,超過正常限度的罰站、反復抄寫,強制做不適的動作或者姿勢,以及刻意孤立等間接傷害身體、心理的變相體罰;三是言行侮辱貶損,辱罵或者以歧視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學生人格尊嚴;四是因個人或者少數人違規違紀行為而懲罰全體學生;五是因學生個人的學習成績而懲罰學生;六是因個人情緒、好惡實施或者選擇性實施教育懲戒;七是指派學生代替自己對其他學生實施教育懲戒。

教育篇終

我們下期政治篇再見

圖文&排版:王艾琴

審核:曹馨予

小強傳播

告訴我你已經愛上了我

免責聲明:本站文章除注明外均來源于網絡,如有版權或違規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我們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宅噜噜| 精品不卡一区中文字幕|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公和我做得好爽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毛片毛片| 精品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好男人资源在线www免费|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6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精品九九99久久在免费线 |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短视频| 97热久久免费频精品99|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性按摩xxxx| 你是我的女人中文字幕高清|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欧美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良妇露脸附生活照15| 御书宅自由小说阅读无弹窗| 人妻免费久久久久久久了| 91精品免费看|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看最新| 国产免费爽爽视频免费可以看 | 你懂得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午夜激情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ffee性护士vihaos中国|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毛片一级国语版|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免费精品 | 麻豆视频传媒二区| 最近最好的中文字幕2019免费|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乱码免费|